不良率两年来首降 更多资金投向普惠领域

时间:2019-02-27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存量方面,去年四季度,监管要求银行加快不良资产的核销,银行利用利润对坏账进行核销,这也是去年以来银行利润增长保持平稳的原因。

不良率两年来首降 更多资金投向普惠领域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张末冬 发布日期:2019-02-27 09:35

  

  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2018年银行业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68亿元;不良贷款率1.83%,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保持平稳。这也是在2016年四季度末后,两年来银行不良贷款率首次出现下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存量方面,去年四季度,监管要求银行加快不良资产的核销,银行利用利润对坏账进行核销,这也是去年以来银行利润增长保持平稳的原因。新增方面,不良压力相对减弱,有些地区银行业资产的调整基本完成,新的不良资产生成速度下降。

  另外,债转股等措施也减少了未来潜在不良的生成,减轻增量压力。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目前已签订债转股协议金额超过2万亿元,其中落地6200亿元。“增量与存量两相契合,对去年四季度不良率的下降有重要影响。”曾刚强调。

  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2018年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对不良的认定更加严格规范;同时,去年银行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去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反映了银行业经营状态保持了平稳健康增长,风险总体可控。

  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在2月25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介绍,本着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监管紧紧抓住同业交易、理财资管和表外业务等重点领域,坚持将违法违规、层层嵌套、透明度低、风险隐蔽的产品作为整治重点。两年来,这类高风险资产规模共缩减约12万亿元。通道类信托业务和其他资管产品也出现净减少。与此同时,坚持“堵旁门、开正门”,不搞“一刀切”和“急刹车”。对一部分有较好风险约束基础的金融中介业务,推动其实现审慎合规经营。

  与此同时,为了腾挪出更多的信贷空间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有效盘活信贷存量、增加信贷供给,我国银行业正在持续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

  在上述发布会上,银保监会表示,目前,结构性去杠杆达到预期目标。仅两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48万亿元,为新增信贷投放及时腾出空间,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一步将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盘活信贷存量。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核销等措施,更多的信贷空间得以释放,并以更广的覆盖面、更低的价格流向小微企业等普惠领域。2018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5.6%。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3.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4万亿元,同比增长21.8%。

  不过,有专家认为,今年化解不良的任务依然严峻。曾刚表示,去年四季度不良率小幅下降并不完全是信用风险好转的表现。“客观来讲,现在面临的信用风险压力虽然在可控范围内,但仍然较大。国内实体经济调整还在进行中,无疑会传导至银行业生成信用风险。”曾刚建议,商业银行要继续做好信贷风险管控,存量上加快核销;增量上,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把控好风险的入口。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进展,很多风险的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前期的化解金融风险措施和成果也需要进行巩固。”上述发布会上,王兆星表示,下一阶段,银保监会要始终紧盯几个重要的风险领域,主要包括不良贷款、中小金融机构、“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债等领域。

  此外,区域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也是关注的焦点。目前来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分布,呈现一定的地区性特征。黑龙江、吉林、山西2018年年末的不良率分别为3.24%、4.28%、3.04%;山东、广西、甘肃、广西2018年三季度末的不良率也分别达3.41%、3.57%、4.02%、4.61%。“不同地区调整速度不一样,目前看到不良率更高的地方,产业结构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其实不仅是地区间,未来一段时间,行业间、银行间的分化都会明显。”曾刚强调。

  此外,曾刚预计,2019年商业银行不良率“走平”的可能性较大,上行压力并不大。“当下‘稳增长’的宏观政策会产生一些效果,减弱银行产生不良的压力。”曾刚表示,稳增长和防风险是一体两面,银行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银行不仅要对自身风险有防控,还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服务国民经济薄弱环节,这对银行自身而言是良性循环。


{Template Error}